發表文章

【閱讀】《咖啡癮史》壯遊只是為了咖啡的歷史小故事?

圖片
非虛構寫作能說服我的一瞬間,必定是作者的某種偏執,讓我覺得是這輩子無法企及的境界。 可能有些人會跟我一樣,一開始只是單純想對咖啡有多一點認識,所以選讀的這本書。結果讀了之後才發現,它並不會告訴我阿拉比卡豆和羅布斯塔豆的選購、口感和差別,這根本是一本貨真價實的非虛構的散文體歷史小說的混合讀物,重點是咖啡與人類的歷史文化連結這部分。 先不論細節的真實度,光是作者史都華‧李‧艾倫為了尋咖啡的根,跑去衣索比亞、麥加、印度、東西歐、巴西進行一連串的考據與壯遊,甚至在戰亂頻繁的非洲邊境像個偷渡者潛入、被趕出,這些行為就是一瞬間讓我對於內容信服的因素。更別提還混在第三世界中,想要靠著偷渡藝術品過活兼旅行的打算,這樣真實的流浪者日記,充滿危險與迷人的因子;書本的末段是在美國偏鄉進行一場「尋找最難喝咖啡」的公路之旅,《咖啡癮史》讓讀者避開所有親自犯險的動作,藉由這樣瘋癲的作家,書寫出一段真實的行動藝術,試圖讓我們明白──每天手上的那杯咖啡,並不是那麼簡單的東西。 「我這趟以咖啡為中心的人類歷史之旅,是為了好玩而展開的。因為人類的發展其實與裙子一樣,可以隨著長短而進退;如果連我都不知道歷史是由一連串事情連結而產生,那就實在太荒唐了……」 p169 作家的確是無法只是關在家中的電腦前閉關,真正的作家會為了人生中值得偏執的事背起行囊,開展艱難的壯遊。 《咖啡癮史》裡最重要的就是那些「歷史」了,這是最無聊卻又最重要的地方。咖啡豆從非洲到伊斯蘭國家這些小故事中,因為我對於中世紀的歐亞歷史不夠熟悉,所以感觸不深,只能隱約感到咖啡剛開始從神秘教發跡時,大家猶如對待毒品一般的拉扯心理──獨裁帝國對抗神祕且讓人民醒覺的飲料 ( 有點類似現代自由社會對抗網路新科技與制約操作 ) ;直到講述到從伊斯蘭國家傳到歐洲時的歷史,才是讓我比較感興趣並有聯結的部分。 「貴族們,工匠們,大家一起坐下來, 即使是更高貴的階級,大家也不分上下, 只需要為自己找到一個合適的位子, 即使有地位更高尚的客人來臨,你也無需, 把你們自己的位子轉讓給他們。」 p164 這段是作者引用 17 世紀時,咖啡店的標語。這時的咖啡在歐洲催生了民主、人文與偉大哲學家們,作者用了很多例證,來說明咖啡是如何從那個時代背景來改變人類的生活習慣;在咖啡出現之前,歐洲人的早餐是

【閱讀】《刺青》的短篇集美感─文學藝術家谷崎潤一郎

圖片
這本短篇集,收錄了谷崎潤一郎從 25 歲出道作《刺青》到 33 歲的《富美子之足》,這一連串作者早期的作品收錄,還是可以很明顯感受到他大幅的進步與確立一流作家地位前的定位軌跡。 我很喜歡看這樣的短篇集,因為除了作品以外,還可以看到大師級的作家在草創時期是怎麼從創作中走出自己的路;各個篇章間自然而然形成的脈絡,會不自覺飄逸出獨特的人格。本書收錄了谷崎潤一郎的生平年表,我發現了很有趣的事── 1911 年,因缺繳學雜費遭東京帝國大學退學。同年的 11 月、 12 月他卻分別發表了《秘密》、《刺青》這兩篇傑作,確立進入文壇。 ( 此兩篇都有收錄在書中 ) 被退學的同年,卻是文壇出擊的那一年!看谷崎潤一郎的作品會了解他是個不干受社會規範拘束的勇敢作家,但他在如此的風骨形成之前,也會將世俗的東西學得很好──我不想要被名次規範,但是我知道怎麼考第一名──他就是這種人。若仔細看《刺青》與《秘密》的內容,再看到《神童》 ( 也是我最喜歡的篇章 ) ,都可以看的出來他其實在世俗社會中,是可以很如魚得水的生存態度,「所以」他才選擇了一條孤單卻更適合他的道路,注意這是有因果關係的。 簡單換個說法,就有點像王家衛在還沒成為王家衛之前,他也是拍了一部工工整整的商業警匪片《旺角卡門》,會把世俗認為該做的程度也乖乖先做了一次,才「選擇」自己要不要那樣創作下去。 《刺青》用了簡單的三四千字,完成一篇精簡短又深具美感的小說形式,寫作小說的人會知道這有多難,從中可以看到些微與別的作家的分野特色,但還說不太上來是什麼。後面的作品就越來越明顯了;行雲流水的故事線脈絡邏輯清晰只是最基本的水準 ( 然而這卻對很多人來說已相當困難 ) ,文字使用的意境渲染才是他最強項,見字如賞畫,大量的色彩使用與鮮活的比喻,往往強烈地把正在描述的事物幾乎端到讀者的眼前: 他沒有這麼近地看過人的臉。平常已夠寬大的臉,擴大到近不了瞳孔的程度,有點白,像牆壁一樣塞滿了。那牆壁的表面蒼白,肌理粗糙,不是普通的不舒服:卻不可思議藏著奇妙的誘惑力。 P84 ─《惡魔》 腳踝四周和趾甲滲入薔薇顏色,形成淺紅色邊緣。看到這,讓我想起覆盆子加牛奶的夏天飲料。覆盆子的顏色融入白色牛奶的顏色──那顏色沿著富美子小姐的腳的曲線流動。 P231 ─《富美子之足》 我覺得我們常在生活中,不

【閱讀】《回家》的旅途上,我們都有個越南朋友

圖片
(此文初載於 思想坦克 ,為首篇公開登載於媒體書介) 一篇小說,最好看的都是文字寫不上去的情感;一個人講話,最重要往往是那些說不出口的弦外之音;一本描寫越南移工們回家旅程的書,最深刻的部分實則是想提醒台灣人,抬頭看一眼這親愛的家變成了怎樣。 顧玉玲歷時十五年往返臺灣、越南奔走,她身為工運組織者,影響了許多越籍移工的生命,對抗了諸多缺漏的制度,再進一步化身為文學作者,將之化成一篇篇動人的故事,意圖打破層層厚重的田野研究、社會學理,要用最簡單的方式,儘可能向最多的臺灣觀眾訴說這些情感。 關於東南亞移工的非虛構書寫,網路上我們看了很多移工們命運多舛的起手式撰文,《回家》除了如實描述這類悲苦際遇的前後脈絡,重點更放在「發生了,然後呢?」的那部分,也是作品中最珍貴的觀點。畢竟這是作者花了前後十餘年的追蹤觀察、感情投注以及議題辯證,能將生命最寶貴的光陰傾瀉在此的作者又有幾人?其文字所帶來的面向就如同苦行十餘年持續不懈的紀錄片導演,對同一些人事物的反思與感受,早已深入骨髓血液,除了移工們在臺灣的遭遇詳實書寫,更對於他們回家之後發生的衝突、轉化、重生等面向,用不同的個案,溫柔地道出一篇篇真情肺腑的故事集。 在這些越籍移工的故事中,我們看到了自己。 臺灣人會因為相隔萬里的相思感到痛苦、因為老闆上層的剝削處心積慮想要爭取權益、因為看到城鄉差距而奮起、會因為婚外情的丕變感到絕望;這些不管是什麼國籍的人都共有的情緒,細膩地被描述到故事中,差別只在於越籍移工往往拿的是一手爛牌,就算把所有對手的牌都攤給他看,他也無法勝過一次。 這不是誰的錯,這是一個時代演進、資本市場發展的脈絡,就像六十年前的臺灣,那個都是水田犁車的時代,其實把書中的場景人物搬到大臺北也是同個樣子,而作者確實地將客觀的社會歷史,小心地放在這些動人故事中,讓人輕易理解移工主角們的際遇,也更容易體會兩地在文化、經濟上對個人所帶來的衝突與不公義。 「你看他,好愛哭。說出去人家都不會相信,他這麼高大的人,這麼黏。」阿清很自然地說著他,毫無忌諱與悲情,彷彿文遠等會兒下班就要回來了。(頁127) 這段故事是一位堅強的妻子回越南後,換手她帥氣的丈夫前往臺灣工作,不料丈夫卻猝死他鄉,而這段浪漫的愛情故事,在女主角充滿愛的思念下,早已脫離了悲愴淒美,更多的是那面對人生無常

【閱讀】《美麗新世界》裡,我想要不快樂的權利

圖片
這本書是商學院的老友介紹給我的。我也誠摯地推薦給理工科朋友們這本未來科幻小說經典,也許內容有部分不合理的科學設定,以及現代角度看來略顯謬詭的科技預言,但是跟所有科幻電影的主題一般,呈現二十世紀來越趨嚴重的人類焦慮,反思百年來人定勝天的資本工業世界規則,赫胥黎卓越的想像力更替大家想了個解套人類苦難的辦法: 「在智力和工作時間當成人,」他繼續說。「在情感與慾望上則當個嬰兒。」 p103. 書中大篇幅描述了那個進步的生物科技世界,並將當代荒謬卻四處純在的價值觀,在未來的五百年後完全合理化,例如鼓勵男女雜交的性解放、階級宿命論、潛意識教育法、割除原生家庭的苦難、人人為社會服務等這些烏托邦世界。關於「新世界」的描寫,作者刻劃得很完整。而使我難以進入故事情境的也是這個新世界。 先撇除書中引用了相當多莎士比亞的戲劇,許多足以令人玩味的文科 VS 理科、感性 VS 理性等這些高超的譬喻轉化技巧,主角群的情感與羈絆為了協助作品的哲學辯論,缺了一點能讓讀者認同的情緒,確實有些感到可惜,反應在閱讀上即是常常出戲。但用另外一個角度來思考,這原本就是在講述一個「被拔除強烈情緒」的世界觀,這樣冷調的角色群,也很合理是這個新世界的產物,而赫胥黎用了最大的努力,讓裡頭的角色顯露一些不屬於未來世界的原始情感,這其中的掙扎與對說故事的殺傷力,相信也早就被一同考慮了進去。 字句就像是 X 光,假如你正確使用 — 它們便能穿透一切。你讀了那些字,就會被它們射穿。 p79. 由此可以證明作者強烈的人文精神,某種程度象徵他相信文字的力量等同科學裡的原子能 — 雖是外在之物,卻有極端的侵略性。 新世界的管理者,其實不是霸道而跋扈的。後半段對於管理者 ( 也是故事中的相對最高反派 ) ,赫胥黎很有條理的描述這個角色的轉折,直接舉個最好聯想的例子,就像是《復仇者聯盟 3 》的薩諾斯一樣,觀眾會知道他並非單純的瘋子與大惡棍,他只是用個極端的方法在實踐他對世界的理想,並且深知自己背負的罪孽與代價。在《美麗新世界》中的管理者,也具有同樣的心理素質,曾經因為接觸過古老的自由浪漫思想,產生一番懷疑與人生動盪,在自身與生存環境的考量下,為了實踐穩定社會的責任,放棄那些理想當作代價。 「天下沒有白吃的午餐,快樂是得用代價換的。華生先生 — 你付出代價是因為你對美太感興趣。我同樣曾對真理過度感興趣;我

【閱讀】《激越與死滅──二二八世代民主路》應當要列入校園教材

圖片
在二二八這天推薦這本書,我認為是絕佳的入門首選。 身為一個臺灣人,多少會接觸二二八的各種資訊轟炸;太激動的,有時會讓你懷疑立場是否遭扭曲;太悲情的,會讓你覺得真相殘酷不想相信;太說教的,會讓你只想訂必勝客放假打 switch ;太輕鬆的,又讓人感到巨大的傷痛被輕輕放下,就像是「臺灣吧的蕭宇辰小火車」那樣,但他也是用盡心力想提起觀眾對於二二八的一點興趣。 若真的想要入門閱讀二二八的全貌,建議可從這本《激越與死滅》開始。作者黃惠君,是紮實的歷史學者,她有考據確實完整的史觀與佐證,因此你不用擔心會讀到不正確的資訊,就算是有爭議性的證據,她也會清楚交代脈絡,留給讀者判斷。並且她選擇了用說故事的邏輯帶我們認識民國 36 年那幾天發生的事件,完全不會有論文感、學者感、無聊感、濫情感。                                                                                                  考據資料豐富多元                                                                                                                                               接著你會看到一個個如偶像團體般的英雄們,在那幾天、那幾年的人生遭遇,各種人性美好的姿態濃縮在短短的幾天爆發蔓延,天空的空氣都充滿了清流與正義。我猜想這些人若是沒有在二二八的時候死掉,今天就是「臺流」領先「韓流」 ( 別太敏感我是指亞洲演藝圈 ) ,而且臺灣大概會維持在亞洲四小龍之首很久。──這群人都是臺灣高知識分子、各領域的頂尖年輕人。 因為他們的奉獻,所以我們今天有《還願》可以玩爽爽,有人還可以罵 Tsai-Englishit 不會被抓去關。我們真的要感謝這些前輩英雄,話不多說,先貼上我的偶像,他在我心目中的地位,遠遠超過 Chris Martin 、諾蘭和安迪沃荷,直逼老子和佛祖。 他是陳澄波。 他至死那刻留下什麼話大家知道嗎? 「勿可分枝作派,應求全島藝術前進的最大動力。」 p201. 他講完這句話沒多久就變成一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