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表文章

目前顯示的是 1月, 2019的文章

【閱讀】《百年孤寂》、百年孤寂、百年孤寂

圖片
不知道怎麼下標題,直接重複三次表達內心的震撼。 這個風靡全球的代名詞,一如王菲的歌只在我們生活邊角輕輕點綴,我很想恥笑還沒看過《百年孤寂》之前的自己有多無知,但這樣會破壞還未翻開它的朋友的心情,不如說若是讀過這本力道強悍的鉅作,可幫助我們在資訊爆炸的時代更快速評鑑應該過目的有價知識。 「等到人類旅行搭頭等艙,文學卻得待在貨運車廂的那天來臨,」這時他說。「這個世界就完蛋了。」這是大家聽到他說的最後一句話…… (p383) 馬奎斯 利用書商配角留下了這段話,就像整部小說故事是一則預言那樣,在科技更進步的當下,悲觀隨著網路擴散,良善的核心價值跟著便利頹圮腐敗,在《百年孤寂》的結局中他也清楚地留下了答案,希望人類不要重複困境,讓這些悲苦荒謬不再發生。 讓我們先捨棄那些看起來嚴肅的面向:拉丁美洲、魔幻寫實、反戰省思、亂倫背德、宿命哲理…這些切入點都足以讓作家寫專書、讓博士生寫論文;若單純以享受一本小說的角度,會輕鬆得多,也會獲得最多。《百年孤寂》切忌速讀,因為放慢速度才能完全享受人物劇情的心境轉折,有時候短短一兩句,卻已經讓情勢轉了好幾個彎: 她要他夜裡再來。他為了脫身答應了,但知道自己不可能過去。那晚他躺在燠熱的床上,他明白即使不可能去也得去找他。 (p42) 像是這樣的段落,若是沒看清楚「躺在燠熱的床上」這幾個字,就不會明白主角那隱晦、青澀的慾望爆棚,這個精美的轉折就會漏掉。 「你很會打仗。」她說。「視線掃到哪兒,子彈就打到哪兒。」 奧雷里亞諾確定預感沒錯,也就平靜了下來。他繼續手邊的工作,好似什麼事也沒發生,講話的語氣透漏一種安穩。 「我會認他。」他說。「他會繼承我的名字。」 p91 本作的對白為數不多,通常出現對白都極具張力與暗示性,看太快的話會不知道他們在講什麼,體會不到馬奎斯細心的幽默,上面這段是情婦用調侃的方式暗示她已經懷上了主角的孩子,「子彈就打到哪兒」這句現代語就是個神回覆的概念。 《百年孤寂》是描述在一個叫馬康多的小鎮中,主要的波恩地亞家族的興衰過程,時序跨足百年,將近二十多位的角色,以三位世代的主角為主軸所虛構的故事。首先我們要知道,在一般小說的英雄旅程中,要呈現豐富三位主角、十餘位配角是幾乎不可能的事情,但《百年孤寂》卻將每位角色的都描繪地深入骨髓,不僅立體、深刻,更包含了世代衝突、政治隱射,

【閱讀】《金閣寺》「理解」沒辦法改變世界,改變世界的是「行為」

圖片
第一次閱讀三島由紀夫的作品,就是《金閣寺》。他眾多的作品擺在書架,旁邊有一本三島由紀夫的簡介評論集,為這作品下了標題這句話:「『理解』沒辦法改變世界,改變世界的是『行為』」。因此我決定隨手從這本開始,一直到閱讀結束後我才知道這是他最重要的代表作之一。 一如作者的性格,這書很有個性,不如說這本不是書,可以當成一件藝術品,或是一片燒紅的黑炭,總之就不是書,因為一切的內容都雕琢的太過於原始。當我們了解三島一生的際遇,會知道裡頭談的悲觀,是真正的悲觀,書中的變態,是真正的變態,書中的死亡,也是真正的死亡。這些對人生的怨懟、固執、自責、絕望,全都是來真的,書跟文字只是媒介,他只是將這些人性的不堪,如實地雕刻在字頁中,所有的矯揉做作、無病呻吟皆盡退散,沒有那種東西,小小一本《金閣寺》可收納在口袋裡隨身閱讀,但那份重量其實令人舉步維艱。 還記得簡介書大概是這樣介紹《金閣寺》:如果你對於人生想要奮力地展開新的一頁,想要果決與過去訣別、擺脫束縛,決心為自己寫下新的歷史,那就翻開這本書吧。本作是三島在三十歲時改造自身、登上顛峰之作,書中主角的心境同樣符合他當時在人生中的這個轉捩點。 如何從「理解」轉化為「行動」,是這名少年面對的課題。一旦發生了「行動」,世界就被改變了,而我們也在瞬間改變了,劇情在少年的行動之後嘎然而止,沒有多餘的結局內容去陳述備註。 我們常會看到社會新聞上特別聳動的行為、難以理解的嫌犯,就算不看新聞,我們成長路上也會遇到一些大家避之惟恐不及的「怪咖」,甚至我們自己本身就在某方面很乖僻,而《金閣寺》就是藉由這樣一個乖張孤僻,但同時對於美的意象又極端偏執的主角,讓讀者一窺這些社會規範中難以理解的怪咖心境,從中幾乎也必定會勾起讀者心裡某塊特別變態或固執的因子,如果沒有這種感受,要馬是你不想承認,要馬是你神經太大條,總之,人人都有機會符合部份的主角設定。 瀟灑可以形容金庸筆下孤僻的黃藥師,但絕不能形容這個主角。他那變態、自卑、憤世嫉俗的索取型人格,讓這個「少年」觀點的青春小說,充滿了死滅與魆黑的氛圍,但其中的金閣寺,卻是一團渾沌濁黑裡唯一閃耀的發光體,代表著純淨與美。主角對於「美」的偏執,是這故事之所以偉大的地方。 作者很多篇幅只是在說著金閣寺的美,各種形容詞、讚嘆詞霸道佔領了一整頁,但一直到某個段落,我幾乎感受到金閣寺就在

【閱讀】《瓢蟲》殺手雲集的新幹線列車,關於「為什麼不能殺人?」的大亂鬥

圖片
身為一個三觀不正的伊坂幸太郎粉,我必須誠實地說,越往結局走就越失落常常是對他作品的感想,但這份失落我開始有能力講出來了,不如是說因為這種失落,才會在潛意識裡讓讀者心甘情願的成為他的粉絲。 首先《瓢蟲》是 2012 年出版的第 17 號作品,在敘事方面越臻熟練的劇情線,文字淺顯易懂、劇情引人入勝、角色刻畫鮮明,這些關於小說的技法,作者不斷在突破界線,試圖讓更多讀者可以輕鬆閱讀小說,熟悉他作品的人應該不難發現文青感被他藏得越來越深,甚至瓢蟲裡的人物以檸檬、蜜柑命名,偶爾還是會看到他引用很多著名小說、人物,但是在本作中已降低不少,所以以往那種「你這小說裡的角色怎都好像念過很多書,根本是同個人吧」的出戲感,也降低了不少,雖然還是有,而且很明顯,但又慢慢藏到敘事線的後端,要花一點心思才會出戲。 偏偏他的小說裡很多重要的東西是需要適當的出戲才能體會,這優缺點並存的兩面刃,構成了伊坂的風格,也因此圈了一堆伊坂粉。在懸疑小說中偷渡強烈哲學辯證是他慣用的伎倆,《瓢蟲》的處理方式,已經成熟到從人物思考內容、藉角色嘴巴講出來,提升到將哲學觀直接放到角色的內心性格和所做出來的事情。 本著不暴雷的原則,在此也不討論哪個角色怎樣所以感想怎樣的這種內容,但可以簡單的說明,這本小說大略上的劇情是:一些被殺的人、一堆高級殺手、前任殺手、不露面的殺手等人,互相在一台新幹線旅程上錯綜複雜的大亂鬥。 而作者在此作最重要的哲學辯證就是關於「為什麼不能殺人?」這個題目。 這個問題是由反派角色王子所反覆提出的,同樣這些精采的辯證是用故事呈現,在此也不多作說明,但可以預告的是,本作的反派角色應該是歷年來伊坂的作品中,最令我感到毛骨悚然的反派,恐懼感更甚《魔王》,但好消息是本作的主角殺手之一,就是這個外號叫做「瓢蟲」的男人,卻是他的作品中不常見的外掛流主角,擁有非常有趣的人物設定,同時也是個狠角色,這些元素都讓劇情中的高潮迭起增添了強烈的刺激感。 對抗「國家機器」、明辨「媒體操控」、反思「道德標準」,這些在台灣社會越來越重要的面向,在日本也是同樣一般,這些事情在本作中幾乎是重點中的重點,作者利用迷人的角色、流暢的劇情讓我們看故事,實則讓讀者去對這三個重大議題產生自己的思考脈絡,但是小說不是教科書,如果講太明白,我們連翻都不想翻,就我所知很少人會為了教訓自己花錢讀

【閱讀】《浪人之歌》我的家就在那衝浪板,我的心屬於那片海

圖片
如果你有個衝浪朋友,這書寫著一些他懶得向你說太明白的生活觀。 在進入主題之前,想先整理一下散文這個文體對我的意義。一直以來我覺得散文就像是比較縝密、用詞優雅的日記,去掉流水帳般的記事,精煉內容後讓人得以一窺私密情感的文章。吳懷晨這本《浪人之歌》打破了我對於散文膚淺的認識。 這本散文集除了作者對於衝浪的熱情,對東海岸世外天光的描繪等這些散文必備的基本看頭,更對於衝浪文化怎麼從夏威夷來到台灣的歷史脈絡、南島住民與漢人的文化衝擊、甚至到蘭嶼達悟族、核廢料等主題多有著墨,並非只是文人學者的書寫解析,而是真正用一個「浪人」的人生觀,用他在巨浪中翻滾流連的經驗格局創作這一本散文集,是一本野性張力十足的散文集。 我有很多浪人友人,有人因為想要衝浪遷居宜蘭,有人則是遠在新竹朝九晚五的工作後,仍堅持天光未亮的凌晨就驅車前往烏石港、墾丁、台東,並且是每周固定行程。相信大家身邊都有一些這樣看似瘋癲的友人,你會覺得很佩服他、羨慕他,但是你可能不想要和他一樣,因為那太累了。 《浪人之歌》裡出現的所有角色,都是這種全心被大海召喚的人,這些文字低調平實的描述我們這些朋友的心境,而且會讓我懷疑究竟自己的野性跑哪去了,是不是整顆心早已被世俗利益啃噬殆盡?正當這樣思考時,筆鋒一轉,作者正帶我們仰望從太平洋中竄出的都蘭聖山,踏著阿朗壹古道的仙境,穿越九棚聽著浪聲,再向我們說一個關於牡丹社事件的奇聞軼事。 接著寫回了純粹的衝浪、看浪,一連串像是精彩的動作片敘述「 下午三點一刻,浪況八十分。順湧, Offshore break ,左跑浪,浪頭一人高。退潮中,六點最乾。陽光雨下陰翳,室外溫度攝氏二十九度 」 (p40) 。 我不曉得對於專業的浪人這段文字是否會引起激動,但對於我這種衝浪生手來講,這段文字魅力非凡,讓我想起心裡曾有的那些還沒死透的野外魂,一股「該來一場壯遊了」的想法迸出腦裡,相當在意。 老浪人、老原住民、老教士都躍然紙上,因為作者本身過著真正的衝浪人生,那些在海上發生的感動、在浪板上遭遇的孤獨,都深刻地用文字保留了下來,我們這些不衝浪的人永遠不會懂的悸動,他用開車、觀浪、換裝、下海這樣簡單的步驟,把讀者們 當作他隨身攜帶的 gopro ,綁在身上,試圖讓我們一窺衝浪這項孤單的運動中,有多少滄海一粟的胸懷,有多少無以名狀的五感。已經被都市化的讀者們,

【閱讀】《遠大前程》的路上,最重要的必定都會改變

圖片
主角皮普向睿智的好友詢問,他是否該投資金錢援助一位恩人密友做生意,這位睿智的好友當下向他說倫敦有六座鐵橋,他建議主角隨意挑選一座鐵橋,將金錢投入橋下的泰晤士河,結果就會是他這個問題的答案,甚至丟下橋會讓他感覺更好。 我反覆看了這段好幾次,不是因為其中多有哲理,而是這感覺令人非常熟悉,如果把它擺在 PTT 上面跟我說是昨天鄉民們在八卦版打嘴砲的內容也一點違和感都沒有,這可是 150 年前的小說內容,實在是太潮了。 狄更斯 ( Charles John Huffam Dickens , 1812 - 1870) 這位維多利亞時代乃至當代,被賦予了小說之王的稱號,而經典的意義是可以被一再閱讀,所以《遠大前程》這部作品建立了我全新的閱讀習慣,劇情類小說一直對我來說,看過去了,理解了劇情,通常不太會去翻閱第二次,通常小說的文字也不是那麼的需要去反覆雕琢文藻意涵,更重要的設計的鉤子 (hook) ,達成目標即可,對於創作者和觀眾都是這樣就夠了。 但是《遠大前程》中有不少的頁數,會讓人不禁想把頁角折起,在某個夜深人靜的時刻,只翻出那頁狠狠給他讀個五次十次,不僅是心領神會,更像是片段的宗教經文,好像讀了這段就會從身體湧出一些繼續過生活的力量的那種精神鴉片。 我例舉一段喬與主角皮普告別的對話,就算觀眾不認識他們,對前後文沒有觀念,可光是這一段落,一定能讓人隱隱感到一股巨大的意志力與人生觀: 皮普,我親愛的老弟,生活本來就是由許多不同面向組合而成……今後你再也看不到我穿這樣的衣服了,我穿這套衣服不是為了自尊,而是為了需要,錯就錯在這些衣服。我一離開鐵匠鋪、廚房,或著一離開沼澤地,就會感覺不自在。要是你想起我穿著鐵匠工作服,手上拿著鐵錘,甚至嘴裡叼著菸斗,也許你就不會那麼看不順眼了。如果有天你想來看我,你就來吧!…… (p256) 。 如果你曾經在某個場合,覺得你的老友或是親人,因為不合時宜的打扮與舉止令你出糗了、丟臉了,但你同時知道他並非故意的,但其中的厭惡感使你五味雜陳,喬的這段對話,可能就是那位親友心裡最想對我們說的話。關於階級、尊嚴、還有心裡微妙的感受,包含罪惡感、黑暗的想法,狄更斯很誠實,藉著主角的視角,讓我們直接省視自己的某段回憶中,是不是也和主角一樣? 這只是我能明顯例舉的段落中的一小段,書中有太多聰明的對話、符合

【閱讀】《異鄉人》之我不需要你的祈禱

圖片
「我知道這世界我無處容身,只是,你憑什麼審判我的靈魂?」 在一大群經典書單中,我被這樣的字句吸引注目光,以往在閱讀不管是中式西式經典作品,往往有濃厚的「做功課感」,《異鄉人》是第一本讓我在書店以文字喜好產生興趣而決定閱讀的一部經典,這個過程對我很重要,以往我在書櫃前往往是什麼都有興趣,什麼都看不下去,我不是什麼好學份子,能打遊戲就不摸索電腦軟體,能看漫畫就不翻書本,讓我有唸書的動機,三十年多來是考試與炫耀。 存在主義我從來不知道是什麼,反正文青們知道,入境隨俗的憤青如我就當作已經知道了。其實我看完以後也還是不知道是什麼,因為這些 XX 主義不就每天在生活中上演,就像知道身體裡有一堆流動的鮮血,但對於裡頭的白血球、血小板成分並不是那麼明白。 我不喜歡被雜事打斷,不喜歡沒有意義的聚餐,不喜歡被情感索取,不喜歡太過積極的與人來往,而有些部分是過去我以為我喜歡的,《異鄉人》就是塞給讀者一顆誠實豆沙包,讓人承認的確有時烈日的連續曝曬比死了一個家人還痛苦。在無情和有情之間有一條無形的線,叫做社會道德觀,為什麼當今所有的雞湯類書籍都在要求我們做自己,就是因這條線早根本不是線了,而是一面巨網包覆在所有人的身上。 牧師要莫梭看著牢房的石牆那一段,是通篇最殘忍的一段,以悲憫之名,行虐殺內心之實,此情此景是不是很熟悉?最近那個愛家公投的辯論會就不需多提了。 “ 「孩子我是站在你這邊的,可惜你心被蒙蔽看不出來,我會為你祈禱。」 一股無名火在胸口爆發開來,我對他破口大罵,要他別為我祈禱。 ” 這部作品裡很基本的哲學觀,我現在才認識,實在是有點汗顏,但花了一番功夫理解後,還是有種 ” 原來我的血液裡的血小板原來長這樣 ” 的舒暢感。最後一些比較枯燥無趣的心得部分是關於一些情境的撰寫,其實內容都是很精彩的,卡謬的用詞很淺白,卻有如電影場景般讓每個場景躍然紙上,一直集氣累積,然後到人物心境轉折、人與人的衝突爆發時,又能用一連串的文字炸彈往心裡深處炸下去,一層一層地開花,讓讀者直抵這位看似沒血沒淚的主角最溫柔的內心。 以上,心得報告。今日有感,跟我同輩的很多文字工作者甚至都能擔任評審工作,而我還卡在作品生不出來,我其實覺得沒有什麼,就是看的不夠多,見識太淺薄又不懂自主學習,而《異鄉人》讓我學會了這件事,對我意義應該是相當巨大的。

【電影】主流電影中的「畸形兒」《一屍到底》,找回讓人們進戲院的理由

圖片
原文刊載於 關鍵評論網 # 原文連結 您為什麼進戲院?為了享受高檔的聲光效果?為了和男女朋友有個打發時光的約會?給了給忙碌的自己一個獎勵?為了埋藏在黑暗中體驗心靈昇華的眼淚?為了實踐自己對於大螢幕的堅持與品味? 不管您是因為什麼理由進戲院,最近都幾乎會遇到社群網路上的關於一部日本小成本電影《一屍到底》的洗版,讓您不禁困惑是怎樣的電影能打破所有同溫層的推薦,來到您的眼前。 這部號稱票房奇蹟的低成本電影,做對了一件事,就是找回大家進戲院的理由。 沒有太多視效、沒有大卡司、沒有精美的行銷包裝,靠著現代影像中最重要的核心價值「真實」與「戲劇」,直球對決,讓人重新拾回關於「進電影院欣賞娛樂電影」的感受。 隨著時代的進步,甚至在美國好萊塢已經逐漸演變成電視影集更重於電影製作,電影的商業模式在各種類型的影像商品中,漸漸成為可取代性的娛樂活動,當代電影已然演化成兩種不同的走向,其一是更大、更強、更酷炫的商業大片,甚至融合 VR 設備,靠著高科技特效期待讓觀眾有置身其境之感;其二為發人深省的藝術劇情片,在各大國際影展風靡全場後,也在世界各地文化圈中廣為流傳,進一步成為電影產業、視覺藝術風格的潮流領頭羊。 《一屍到底》則是一個生長畸形的小孩,甚至無法為其電影定義詳細類型,首先就以破除了一般三幕劇的形式呈現,只要耐著性子看完前面 37 分鐘,後頭的翻轉就像絢爛不絕的煙火秀,無止盡地在眼前噴射開花,當電影結束的那一刻,有些人甚至沒辦法控制地落下眼淚,後勁仍持續在心裡發酵,不需要再去看影評或艱澀的分析,因為本片簡單直白到所有人都能懂的硬道理:做人處世、交友戀愛、追尋夢想的那份「無論如何」,就這樣平平實實地展現在眼前。 然而不論電影多精彩,總有可以取代的方式欣賞,可以購買藍光片、可以在網路平台下載購買、甚至可以找到盜版檔案,但是「在電影院欣賞《一屍到底》」這件事本身就是本片的競爭力,無可取代。 電影院的空間是屬於同樂本質,不管是行屍片、恐怖片、喜劇、親情劇,這種會逗弄觀眾們哭泣、害怕、放聲大笑的各種反應,在這空間中都會互相傳染蔓延,這某種程度上是一種干擾,我們會討厭被踢椅子、有人胡亂放聲大笑尖叫、看到 看到一半被隔壁觀眾的閒聊爆雷 等等,其實這些行為長年來破壞許多人的觀影體驗,許多人選擇用別種方式來欣賞電影,取代在電影院受氣吞聲。 《一屍到底》

【社會大學】世上最遠的距離:那些無能為力的日常在眼前發生,卻只能繼續拍攝

圖片
此文原文刊載於 《思想坦克》 平台 # 原文連結 選舉年,我們影視業從業人員總會有段時間投入競選影片的製作,配合不同職位的民意代表與幕僚策略,執行各種競選影片內容,化身成候選人的彩妝師,在民眾面前將各式理念、議題、立場呈現清楚;身為記錄者,同時也是一般市井小民的身分,在這過程中常會在心裡產生思辨,但更普遍的情況是我們就像透明人一般,只能旁觀候選人與社會氛圍的拉扯,繼續當個邊緣人。 某個案中,我們為一位地區民意代表拍攝影片,他主打的是勞工權益,因此我們陪著他造訪各行各業的人員,去理解各產業不同面向的眉角。這是個相當好的個案,民意代表為了拍攝,願意安排更多的私訪行程,就算犧牲了一些拜票的行程,他也甘之如飴,樂於向各行各業的民眾們請益,不管是火鍋店、服飾業、計程車駕駛、校園教練等等,每種產業都有許多我們並不清楚的細節需要被重視、被看到,而民意代表也因此發現很多從來沒有想過的問題、政府忽略的細節,甚至在原有研究的議題上,藉著這些民眾的深度訪談,更確立自己的信念及政策方向。 另一方面一般的民眾,也可藉由和民意代表的訪談,得以有機會了解可以在什麼時候向他們求援,例如市議員的工作就是監督市政,那範圍含括了哪些部分?如果地區內有不屬於市政府的單位,是不是該找別種民意代表?或是哪些問題必須直接找市政府執法機構等等。這些諮詢過程都相當珍貴,因為一般我們普遍存在一種出事情才去找民意代表「橋事情」,但實際上這些職權的劃分、求援的管道,才是現代許多民眾更想要理解的內容,沒有人想要當刁民,更多人想要參與除了投票以外的政治,這些資訊上的交流都應該要更多、更深、更便捷。 這一系列過程下來,彼此都收穫頗豐,民眾聽到的不再只是官腔官調的言論,開始理解原來體制內的表達意見、政治參與並非太遙遠難行的事;而對於民意代表更是重要,因為當訪談的行業別越多以後,他的綜合性考量的視野就越廣,能去理解很多政策帶來的細節會影響到什麼樣的族群,這對一個正職工作是「為人民監督政府」的人,是非常重要的底氣,而非只是單靠人氣、握手的多寡、關係的好壞、政黨的選擇。 拍攝這樣的主題,我們也好像為社會出了一份力,儘管我們是如此地旁觀與邊緣。 其實我們很想將攝影機轉過頭來對著自己,請民意代表看看我們,影視產業工時的集中性很高,忙起來一天連續工作 20 小時,閒起來可能將近一個月失業狀態等,大家要去

【短篇故事】魔仗專賣店

圖片
此文刊載於皇冠雜誌778期 魔仗專賣店 一家被稱為《魔杖》的店鋪內賣著各種自拍神器,各有不同奇異的功能,如拍出來的照片能改變身材的「苗條棒」、「精壯棒」,也有改變年紀的「未來棒」、「過去棒」,改變外型打扮的「時尚棒」 、把背景改成世界景點的「背包客棒」等,進階版甚至有「男友棒」、「女友棒」,提供給單身男女自拍時能滿足一點幻想與驚喜。 一群客人在店內選購,每個人面對自己需要的自拍魔杖都興致高昂,頓時一輛黑頭跑車停在店門口,一位西裝筆挺、穿戴不凡的中年男士走下來,全部店員上前來迎接他,領著男士與隨從司機跨入 vip 貴賓區,擺設好兩張椅子,大廳瞬間搭建好一個臨時的攝影棚,店鋪老闆從展示櫃中拿出一支最為豪華的自拍魔杖。 男士坐在正中間的椅子上,隨從司機在他正左方的空椅放上一束玫瑰,左邊地板上放了一顆足球,右邊則是一台腳踏車。一切擺放妥當後,店鋪老闆慎重地架好魔杖,這並不是一個方便的自拍神器,反倒像攝影腳架一樣,架設過程非常繁瑣。 「來, cheers !」男士露出了笑容,四周空無一人,卻是打從心裡開心的那種笑容,滿足、幸福都寫了滿臉。老闆把握這一刻按下相機快門,並快速將照片洗出來交給男士,他接過相片先是笑了笑,隨即止不住地哽咽落淚。 照片上出現的並非只有一個人,而是一張全家福。男士座椅旁是他的太太,笑容可掬地捧著玫瑰,氣質優雅,而左邊有個活潑地小女童踩著足球,右邊則是男童表情害怕地坐在腳踏車上左右顛晃。這是他已經去世的太太與孩子們,那場車禍讓他幾乎失去一切。 男士掏出一張支票,指著這個自拍魔杖表示想要購買,老闆搖了搖頭,請他看看櫥櫃上的字牌:因避免造成認知混亂,《重生棒》為非賣品,但我們將免費服務任何有需要的顧客。 男士與司機離開了店面,店員們前往門口迎接下一組客人,這是一位坐在輪椅上的老奶奶,看護推著他,她想要拍一張與兒孫的全家福,但老闆卻對她搖搖頭,表示重生棒只能讓去世的人重現,若是家人還在,還是請他們一起過來拍張普通的全家福吧!

【閱讀】《家變》的第三類讀者

圖片
這一部高爭議的作品,王文興在書序就先暖心地將讀者們分好類別。第一、買了書,未讀讀者。第二、未買書,未閱讀者。第三、買了也讀了,但讀得太快的讀者。第四、買了書,卻肯慢慢讀的讀者。王文興老師希望第四類的讀者越多越好,而身為第三類讀者的我,讀太快的原因只有一個,就是內容過於吸引人。 慢慢讀的確會發現很多文字上的巧思,甚至有些段落夾雜著火星文、注音文,但隨即又滿滿一段豐厚文學筆勁 ( 這些高超的文字段落讓我感到相當難嗑 ) ,描述著家中的某個片段的情境,太多這樣的繁簡交錯,目不暇給,因此像是作者說的,一個小時只閱讀一千字,一天不超過兩小時,的確才能嘗盡作品的精華與美意。 關於家,隨著時代的變遷,文化的演進,在當時看似前衛、具爭議的闡述內容,現代的觀點看來已經相較於溫和,是云云不同觀點中的其中一路,但其中對於時空環境、社會文化不經意 ( 卻又精密算計 ) 的撰寫,讓《家變》成為一部非常有厚度的小說,文字上各種空格、倒裝、分段點與視覺設計,都在展現每個段落的呼吸,試圖控制讀者閱讀的步伐,其實有好幾度我會因為突然轉而艱澀的文字難以繼續下去,但在第二部之後,主角范曄的情感代入感開始急遽猛烈,不禁想要一直看下去,若是遇到卡住的地方時,停下來瀏覽三分鐘的社群網站,就可以繼續進行下去。 其中編號 95 的那段「房間之裏迷渡著一味輕芬,他的母親走過瀰渡出外的,是她右髮上扮結的新潔茉莉花香 …… 拿以刺穿一粒粒的茉莉蕾,刺成一串,插向傍髮中。」這段很短、看不出敘事重點,其實通篇小說的回憶段落,有太多這樣看似無用的段落。然而我們知道范曄很討厭母親狐狸精般的俗艷粗魯打扮,也知道母親在這個家中的心眼窄小、醜態畢露的大媽性格,但是作者在這一段的文字,卻道盡了一幅美麗母親極富女人味的堅持與美感。 我想這就是作者希望我們一天只閱讀兩小時、兩千字的目的。 《家變》和一些關於親情、兩代衝突、原生家庭等主軸的小說,在內容上並無二致,但就是在這些小地方,是無可取代的閱讀經驗,每個人都有一個家,每個人都有不同對家的體驗,那些在日常生活中不好說出、不能說出的細膩情感與心境衝突,我們可以在這些精密的文字裡面找到共鳴,會突然想到「啊,我今天對我爸媽生氣也是因為這樣的感受呀」、「唉!就是這種嘆氣!就是他說的這種嘆氣讓我某次跟家人在一起的時候好不舒服啊!」。 我想這部作品的結局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