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閱讀】《家變》的第三類讀者
這一部高爭議的作品,王文興在書序就先暖心地將讀者們分好類別。第一、買了書,未讀讀者。第二、未買書,未閱讀者。第三、買了也讀了,但讀得太快的讀者。第四、買了書,卻肯慢慢讀的讀者。王文興老師希望第四類的讀者越多越好,而身為第三類讀者的我,讀太快的原因只有一個,就是內容過於吸引人。
慢慢讀的確會發現很多文字上的巧思,甚至有些段落夾雜著火星文、注音文,但隨即又滿滿一段豐厚文學筆勁(這些高超的文字段落讓我感到相當難嗑),描述著家中的某個片段的情境,太多這樣的繁簡交錯,目不暇給,因此像是作者說的,一個小時只閱讀一千字,一天不超過兩小時,的確才能嘗盡作品的精華與美意。
慢慢讀的確會發現很多文字上的巧思,甚至有些段落夾雜著火星文、注音文,但隨即又滿滿一段豐厚文學筆勁(這些高超的文字段落讓我感到相當難嗑),描述著家中的某個片段的情境,太多這樣的繁簡交錯,目不暇給,因此像是作者說的,一個小時只閱讀一千字,一天不超過兩小時,的確才能嘗盡作品的精華與美意。
關於家,隨著時代的變遷,文化的演進,在當時看似前衛、具爭議的闡述內容,現代的觀點看來已經相較於溫和,是云云不同觀點中的其中一路,但其中對於時空環境、社會文化不經意(卻又精密算計)的撰寫,讓《家變》成為一部非常有厚度的小說,文字上各種空格、倒裝、分段點與視覺設計,都在展現每個段落的呼吸,試圖控制讀者閱讀的步伐,其實有好幾度我會因為突然轉而艱澀的文字難以繼續下去,但在第二部之後,主角范曄的情感代入感開始急遽猛烈,不禁想要一直看下去,若是遇到卡住的地方時,停下來瀏覽三分鐘的社群網站,就可以繼續進行下去。
其中編號95的那段「房間之裏迷渡著一味輕芬,他的母親走過瀰渡出外的,是她右髮上扮結的新潔茉莉花香……拿以刺穿一粒粒的茉莉蕾,刺成一串,插向傍髮中。」這段很短、看不出敘事重點,其實通篇小說的回憶段落,有太多這樣看似無用的段落。然而我們知道范曄很討厭母親狐狸精般的俗艷粗魯打扮,也知道母親在這個家中的心眼窄小、醜態畢露的大媽性格,但是作者在這一段的文字,卻道盡了一幅美麗母親極富女人味的堅持與美感。
我想這就是作者希望我們一天只閱讀兩小時、兩千字的目的。

我想這部作品的結局跟過程並沒有太多差異,可能因為我閱讀經驗尚淺,一般來說優秀的作品對我來說會有兩種面向,一種是「有病療癒」,一種是「有病呻吟」,通常療癒系的作品會比較淺白,也較受大眾歡迎,而有病呻吟類則是看完後滿滿的心裡鬱卒,可能是情緒過於沉重,可能是反省過於深入,《家變》完全屬於後者,伴隨著WTF的吶喊之後,會覺得心裡的某一塊被重重的敲擊震盪,不知道該如何反思,儘管覺得過程很美,但那種講不出的悲愴感,我想也正是文學作品(或是某些影展藝術片)才得以辦到的事情。
我一直認為,創作作品在娛樂之後,能辦到的事情包括了反應時代、呈現文化衝突、個人潛意識衝擊等等,這本小說無疑地包涵了這些要素,希望在不久的將來我可以慢慢轉型成第四類觀眾,可以更放心地將自己的思緒,投注在這些純粹的文字上,可以更悠然、緩慢的感受與體會,時刻提醒自己不該被現代網路世代的消費吸收習慣所左右。最美好、溫暖的東西,常常就在不經意的地方被我們所遺漏了,就像是父親放在竹簍裡給范曄的芭蕉。在我看來,回不來的父親是他最後能給予愛的方式,留下的母親與兒子承擔著罪孽快樂地活著,就像在座的各位,以及還在打字的我。
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