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影】主流電影中的「畸形兒」《一屍到底》,找回讓人們進戲院的理由


原文刊載於關鍵評論網

#原文連結


您為什麼進戲院?為了享受高檔的聲光效果?為了和男女朋友有個打發時光的約會?給了給忙碌的自己一個獎勵?為了埋藏在黑暗中體驗心靈昇華的眼淚?為了實踐自己對於大螢幕的堅持與品味?

不管您是因為什麼理由進戲院,最近都幾乎會遇到社群網路上的關於一部日本小成本電影《一屍到底》的洗版,讓您不禁困惑是怎樣的電影能打破所有同溫層的推薦,來到您的眼前。

這部號稱票房奇蹟的低成本電影,做對了一件事,就是找回大家進戲院的理由。

沒有太多視效、沒有大卡司、沒有精美的行銷包裝,靠著現代影像中最重要的核心價值「真實」與「戲劇」,直球對決,讓人重新拾回關於「進電影院欣賞娛樂電影」的感受。

隨著時代的進步,甚至在美國好萊塢已經逐漸演變成電視影集更重於電影製作,電影的商業模式在各種類型的影像商品中,漸漸成為可取代性的娛樂活動,當代電影已然演化成兩種不同的走向,其一是更大、更強、更酷炫的商業大片,甚至融合VR設備,靠著高科技特效期待讓觀眾有置身其境之感;其二為發人深省的藝術劇情片,在各大國際影展風靡全場後,也在世界各地文化圈中廣為流傳,進一步成為電影產業、視覺藝術風格的潮流領頭羊。

《一屍到底》則是一個生長畸形的小孩,甚至無法為其電影定義詳細類型,首先就以破除了一般三幕劇的形式呈現,只要耐著性子看完前面37分鐘,後頭的翻轉就像絢爛不絕的煙火秀,無止盡地在眼前噴射開花,當電影結束的那一刻,有些人甚至沒辦法控制地落下眼淚,後勁仍持續在心裡發酵,不需要再去看影評或艱澀的分析,因為本片簡單直白到所有人都能懂的硬道理:做人處世、交友戀愛、追尋夢想的那份「無論如何」,就這樣平平實實地展現在眼前。

然而不論電影多精彩,總有可以取代的方式欣賞,可以購買藍光片、可以在網路平台下載購買、甚至可以找到盜版檔案,但是「在電影院欣賞《一屍到底》」這件事本身就是本片的競爭力,無可取代。

電影院的空間是屬於同樂本質,不管是行屍片、恐怖片、喜劇、親情劇,這種會逗弄觀眾們哭泣、害怕、放聲大笑的各種反應,在這空間中都會互相傳染蔓延,這某種程度上是一種干擾,我們會討厭被踢椅子、有人胡亂放聲大笑尖叫、看到看到一半被隔壁觀眾的閒聊爆雷等等,其實這些行為長年來破壞許多人的觀影體驗,許多人選擇用別種方式來欣賞電影,取代在電影院受氣吞聲。

《一屍到底》則打破了所有觀眾與觀眾之間的防備距離,讓人盡情享受電影院中這份「同樂」的本質。當你想要大笑的時候,已經發現每個人都笑到人仰馬翻;當你覺得可怕的時候,四周與你一同屏氣凝神;當你被上廁所的前排觀眾干擾之後,會讓你三秒內回到劇情裡入戲;沒有複雜的視效與劇情破綻,觀眾可以不用去防備劣質的電影劇本帶來的疏離感,就算對評價有疑義的朋友,也可以被那平凡的劇情所說服,因為《一屍》的故事,並非想要對觀眾搞笑,故事裡他們只是想要做好一件事而已,而做好一件事,卻會有那麼多的失控與衝突,螢幕上播出的是我們日常細節的放大版,將那些令人莞爾的小事,聚集地如此巧妙展示在我們眼前。

一如當年《海角七號》的爆紅,絕非是因為它是什麼樣的娛樂電影,比《海角》精彩的喜劇電影數不勝數,而是它打破了臺灣長期以來進戲院只能「深化心靈」的藝術電影潮流;而《一屍到底》相較之下,不只光靠接地氣的笑料,更用全人類的共同語言、情緒,好好講了一個故事,安分地讓我們享受在戲院的九十分鐘。

當今臺灣的電影發酵,開始產出如「紅衣小女孩」等具水準的類型電影,當我們在未來幾年朝著更大、更強、更酷炫發展時,不能忽略了電影的本質;類型、視效是給予觀眾刺激感的一個手段,而情感與故事是給予觀眾幸福感的票房保證,此片無疑給臺灣的電影創作者們一針強心劑,在價值觀多元、題材監管也相對寬鬆的臺灣,使用有限資源,經營細緻的幸福感,喚回觀眾的戲院體驗,也是我們可以努力達成的目標。

筆者在觀影時因忘情而誤喝了隔壁觀眾的飲料,播映中間時她毫無察覺,播映結束後做了道歉,她滿臉微笑、毫不在意。不管大家是因為什麼理由進戲院,結束後在所有人的臉上,看到的滿足絕對遠超過票價的那兩三百元。

這不只是票房奇蹟,而是本片溫馨地提醒了我們,進電影院就是該這麼快樂。

留言

這個網誌中的熱門文章

【閱讀】《兒子的大玩偶》,讀者的小樂園—黃春明作品集02

【閱讀】《浪人之歌》我的家就在那衝浪板,我的心屬於那片海

【閱讀】《刺青》的短篇集美感─文學藝術家谷崎潤一郎